特邀报告

特邀报告1: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技术、系统与应用

讲者:贾焰
讲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报告摘要:报告从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的概念和重要地位出发,首先给出了态势感知的三大应用需求:内容安全舆情事件态势感知,系统安全攻击事件态势感知,以及攻防对抗态势评估;其次给出针对该应用需求的三大挑战:准确、实时和全面;再次给出解决这些挑战的多维关联认知模型MDATA及其发展技术;最后给出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个人介绍:贾焰,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现任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负责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中的应用;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和主持了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发表进入SCI和EI检索的论文320余篇,出版专著8部,授权120余项发明专利。

特邀报告2:大模型驱动科学发现新范式

讲者:刘铁岩
讲者单位:中关村学院
报告摘要: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自然科学研究的底层范式。本报告聚焦大模型驱动科学发现,通过三个代表性工作揭示其变革逻辑:(1) BioGPT,依托大模型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在生物医学文献与数据中实现精准知识挖掘,为基因功能解析、疾病风险预测等核心科研场景提供智能化分析工具,突破传统生物研究的效率瓶颈;(2) MolXPT,创新性构建文本 - 分子融合预训练框架,将化学文献语义与分子结构深度关联,在分子性质预判、文字描述-分子结构转化等任务中表现突出,打破分子建模依赖单一数据类型的局限;(3) NatureLM,通过整合多自然科学领域知识,建立自然现象规律与人类语言表达的映射体系,为材料研发、药物设计等跨学科研究提供统一智能工具,显著拓宽科研探索边界。三者共同印证了大模型推动科学发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从单一学科向交叉融合的范式跃迁,为自然科学研究注入全新动能。
个人介绍:刘铁岩,北京中关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国际著名人工智能专家,中文信息学会理事,昌平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国际计算机学会会士(ACM FELLOW),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会士(AAIA FELLOW)。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微软科学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刘铁岩博士长期从事信息检索、人工智能方面研究,在学术界和产业界成就斐然,为促进机器学习与信息检索之间的融合、用人工智能助力科学发现和产业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被国际开放测评委员会评为自1943年以来全球最重要的百位人工智能学者之一。曾被聘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诺丁汉大学的荣誉教授。

特邀报告3:Prediction in Humans and Machines

讲者:Colin Phillips
讲者单位:牛津大学
报告摘要:Much recent NLP work is based on models that emulate human language (to a greater or lesser extent) by means of a prediction process. For many years, our group has been studying how humans do the same thing, sometimes successfully, sometimes less so. In this talk I will explain some recent findings, including surprising contrasts between tasks involving speaking and understanding, and how language technology supports our work on trying to understand better how human language works.
个人介绍:Colin Phillips is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since January 2024) and a Professorial Fellow at Somerville College. From 2024 to 2027, he also serves as Faculty Board Chair (Head of Department) for the Faculty of Linguistics, Philology and Phonetics.His research spans multiple areas of linguistics, with a broad focus on psycholinguistics. He is fascinated by the rich structure of human language, particularly the countless details operating below conscious awareness. His work seeks to understand how children acquire this complex system and how linguistic structures are cognitively encoded and processed from neuroscientific perspectives. These questions have led him to employ diverse methodologies, study multiple languages, and collaborate across research fields with numerous students. Recent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his team include linguistic illusions, linguistic predic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aking and understanding. Phillips has long advocated for building connections across diverse areas of language study under the umbrella of Language Science. Over the past 25 years, he has devoted significant effort to supporting and promoting interdisciplinary language research, spanning fields from education to engineering. This includes a focus on preparing students for interdisciplinary work and diverse career paths, as well as communicating language science to broad audiences.

特邀报告4:智能时代产教融合科技创新之山东实践——以新能源数字化国家中心发展为例

讲者:张承慧
讲者单位:山东大学
报告摘要: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庞大算力需求导致巨大电力消耗。电力(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物质基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全球共识。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是新型电力系统高效、安全、稳定运行的根本保障,亟需强大算力作为关键支撑。换言之,没有电力就没有算力,没有更强的算力就没有更好的电力。 报告首先回顾和论述了算力与电力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分析了其发展困境与机遇。然后,提出算力和电力融合驱动且虚实相融的新型能源体系——元能源系统(Meta-Energy),并进一步阐述了该系统面临的建模与仿真、智能优化与控制等几个关键科学问题。这种算力-电力深度融合新范式将促进绿色低碳算力发展,推动电力系统升级换代和数字化转型。最后,讲述了山东大学在电力-算力融合创新领域的实践探索,以及新能源系统三环控制新技术体系的重大工程实践。
个人介绍:张承慧,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讲席教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新能源控制”国家级工程中心主任,IEEE Fellow,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会士,中国电源学会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新能源系统控制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控制组)、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等职务。带领团队入选“新能源发电系统优化控制”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主要从事新能源系统控制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与教学成果奖励5项(均排第1),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工程院)、全国创新争先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还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21年、202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特邀报告5:学科交叉促进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

讲者:孙立宁
讲者单位:苏州大学
报告摘要:当前,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大量涌现,成为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而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赋能,正加速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发展。报告将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分享多技术手段深度融合下仿生机器人、微型机器人、生机电融合、智能感知与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将围绕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个人介绍:孙立宁,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十五”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国家“十五”863计划MEMS重大专项总体组组长、国家“十一五”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现任国家科技部服务机器人重点科技专项总体组专家、国家“十二五”863“计划微纳制造技术主题专家、苏州博实机器人技术公司董事长、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团体职务。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装备、微纳米操作机器人与装备、医疗与特种机器人等方向的研究与开发,在先进机器人机构、感知、控制、系统集成等前沿与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主持完成20多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国家科技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一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

特邀报告6:计算语言学的出路和退路

讲者:宗成庆
讲者单位:中科院自动化所
报告摘要:自2023年以来,快速发展的大语言模型对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作为大语言模型技术“发源地”的计算语言学(CL)和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该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如何定位该技术领域的研究方向?NLP/CL未来发展的出路和退路在哪里?本报告将围绕这类问题展开讨论,阐述报告人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个人介绍:宗成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A类),IEEE/ ACL/CAAI /CCF Fellow,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和语言认知计算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6部、译著两部。目前担任国际计算语言学学会主席(ACL President)、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亚洲自然语言处理学会(AFNLP)主席、国际顶级学术会议ACL 2021大会主席。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和国科大李佩教学名师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特邀报告7:基于语言模型的可靠任务型智能体

讲者:俞凯
讲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摘要:大语言模型智能体因其通用理解及生成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将能够实现通用的任务执行智能。然而由于语言模型的概率性生成本质,语言模型智能体会出现各种不符合预期的行为,导致执行的不确定性,在真实场景下执行性能和效率极低。经典的解决思路是将此类现象归因为“幻觉”,通过算法提升大模型的输出准确性,期望减少错误幻觉,降低输出不确定性,进而提升智能体执行能力。本报告则从认知型对话交互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理论框架。认为“不确定性无法根除”应是提升任务型智能体可靠性的基本前提,可靠性的消除不仅取决于期望行为准确度的提升,还取决于交互行为对不确定性的处理能力。本报告重新定义了任务型智能体的执行可靠性概念,讨论大模型对自身不确定性的建模,并讨论提升任务型智能体执行可靠性的方法。同时,在复杂工具调用的框架下,讨论工具幻觉及复杂调用可靠性提升的方法。
个人介绍:俞凯,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思必驰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优青、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博士。长期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智能语音及语言处理、人机交互、模式识别及机器学习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在语音识别及合成、自然语言理解 、口语对话系统、认知型人机交互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的研究、工程和产业化成果。在国际一流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Computer Speech and Language,Speech Communication 等顶级期刊最优论文奖和InterSpeech等多个顶级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在语音识别、对话系统等一系列国际评测中获得冠军。是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中国大陆高校首个IEEE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Technical Committee 委员(2017-2019),IEEE Transactions on Audio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副主编,曾任InterSpeech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ACL、EMNLP等国际会议研究领域主席。

专题报告:济南超算:构建大模型时代的高效算力底座

讲者:吴晓明
讲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报告摘要:在人工智能迈向以大模型为核心的新发展阶段,高效、强大的算力底座是支撑其训练、推理与应用落地的关键基石。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立足构建大模型时代的算力基础设施,积极建设超算生态与超算互联网,攻克多元算力跨域接入与统一管理、异构资源智能感知与协同调度、业务流程编排与协同计算、统一存储与数据流转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异构算力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为大模型研发与应用提供坚实、可靠的算力供给和服务保障,已成为驱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飞跃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个人介绍:吴晓明,研究员,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兼任山东省数字经济协会会长,山东省商用密码协会监事长,山东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性能计算、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信息安全。主持的项目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等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高质量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