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们追求智能化的同时,是否也能确保这些技术对于特殊人群同样具有包容性和可访问性呢?
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在面向特殊人群的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杰出学者和业界专家,他们将在2023年第二期学术沙龙中,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讨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帮助视障人士、听障人士等特殊人群方面的突破和应用。此外,我们还将深入探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未来发展,特别关注大模型等新技术对于低资源语言的影响和潜力。
本次学术沙龙旨在为研究者和业界同仁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共同推动面向特殊人群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我们期待您的踊跃参与,一同探讨如何让NLP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会。线下活动需在预报名后,得到活动方审核通过后获邀参加。获邀线下参会通知将于10月10-11日以邮件的方式发送。
时间:10月14日(周六)12:30-17:10
地点:北京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
主办单位: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计算语言学专委会
承办单位: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
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联合大学)
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计算语言学实验室
活动议程
(主持人:清华大学蔡曙山教授、江铭虎教授,手语翻译:范娇娇、侯文龙)
12:30-13:20 会场签到
13:20-13:25 CIPS 计算语言学专委会领导致辞
13:25-13:30 北京联合大学领导致辞
13:30-13:55 《符号还是信号:人类语言、动物语言和机器语言》 主题报告 蔡曙山 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3:55-14:20 《手语识别技术的进展》 主题报告 周文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14:20-14:45 《盲文信息处理的前沿进展》 主题报告 王向东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4:45-14:55 休息&茶歇
14:55-15:20 《神经手语翻译研究进展》 主题报告 陈毅东 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
15:20-15:45 《中文与盲文的转换方法》 主题报告 张居晓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
15:45-16:10 《手语计算:瓶颈与挑战》 主题报告 姚登峰 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16:10-16:20 休息&茶歇
16:20-16:50 高峰对话:大模型能够为低资源语言做什么?(主持人:姚登峰教授)
大模型方向:
- 江铭虎 清华大学计算语言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 冯洋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计算所“新百星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
盲文方向:
- 钟经华 北京联合大学二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手语方向:
- 仰国维 中国聋人协会手语研究与推广委员会副主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研究员
语言智能:
- 金澎 乐山师范学院教授、特殊教育语言智能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互联网自然语言智能处理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
大模型应用:
- 叶毓睿 浪潮信息首席架构师、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联席秘书长
16:50-17:10 提问与交流环节
专家简介
蔡曙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985重大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曾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协会协理;国际符号学研究会理事;国际符号交际学会会士;现任恩贝克特(NBICT)国际教育创新联盟主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评审小组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和评审专家。已经出版著作9部,代表作有:《认知科学导论》、《人类的心智与认知》、《自然语言形式理论研究》、《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语言、逻辑与认知》、《Mind and Cognition》《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在《科学通报》《中国社会科学》《人民论坛学术前沿》《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代表作:“综合的时代:从认知科学到聚合科技及其未来发展”“大科学时代的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综合创新”“论语言在人类进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知科学与技术条件下心身问题新解”、“阳明心学就是中国的认知科学”、“从认知科学看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生命进化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论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科学发现的心理逻辑模型”、“认知科学框架下心理学、逻辑学的交叉融合与发展”、“论形式化”、“论数字化”、“论虚拟化”等。
周文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息检索、计算机视觉、机器博弈。发表TPAMI、TIP、TMM等IEEE汇刊论文和CVPR、ACM MM、AAAI等CCF A类国际会议论文共100余篇,Google学术总引用11000余次。担任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ida的编委(Associate Editor)和牵头客座编委(Lead Guest Editor)。曾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百篇优博奖、中科院优秀导师奖,入选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王向东,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及面向盲人的信息无障碍技术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将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盲文信息化处理,研发了汉字-盲文双向翻译、盲文OCR、通用盲文语音合成等核心技术。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授权专利30余项,作为团队成员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
陈毅东博士,现任厦门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系副教授,兼任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常务副秘书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言与知识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机器翻译专业委员会委员、情感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自然语言生成与智能写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特别是机器翻译、手语翻译、智能问答、情感分析。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子课题1项,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1项以及其他省部级和企业委托横向课题二十余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排名第四);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四)。先后在《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Neurocomputing》、《Soft Computing》等期刊和AAAI、IJCAI、EMNLP、COLING等国际学术会议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张居晓,博士,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科研处副处长,2018-2019在中国残联教就部挂职副处长。2023获江苏省“科技副总”人才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近年关注信息无障碍(盲用信息技术)领域研究。主持并完成《“多点触摸手势识别的输入法”的应用研究》《国家通用盲文朗读软件研发》等省部级项目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科重大项目1项(《基于盲文语料库的国家通用盲文机器翻译研究》);在《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统计与决策》《计算机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授权与盲文信息处理相关的发明专利2项,相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参与制定或修订多项相关标准、规范、方案等,包括《第二期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21-2025年)》《国家手语语料库建设的方案》等。
姚登峰(极重度听力残疾),博士,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教授,软件工程学科无障碍软件服务工程方向带头人,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16年于清华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中国计算机学会、美国计算机学会(ACM)、中文信息学会、IEEE CS、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等会员、理事。所承担的课程先后被评为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先后在Applied Acoustics、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Transactions on Asian and Low-Resource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现任Applied Linguistics、计算机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审稿人、W4A、ICICSP等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审稿人。目前主持在研课题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一般项目等3项。
江铭虎,清华大学计算语言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认知计算。主持国家社科重大基金、国家自然基金(2项面上基金、2项重点基金2级课题)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级课题;在国际SCI/SSCI主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60篇,累积SCI/SSCI影响因子180,在清华出版社和高教出版社出版教材4部,与他人合作在德国Springer和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出版英文专著3部;是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项目或奖项的评审专家,2010年获IEEE Award。2000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语)电机系做博士后研究。2005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交叉学科计算中心任客座教授。
冯洋,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然语言处理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和人机对话。担任中文信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ARR Permanent Senior Action Editor以及ACL/EMNLP会议高级领域主席/领域主席等。机器翻译方面的工作获得ACL 2019唯一最佳长文奖,为ACL开办以来国内首次获得该奖项,并获CCF自然语言处理专委会 “青年新锐奖”、 “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汉王青年创新奖”一等奖等。
钟经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主任,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国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盲文语料库建设研究》(13&ZD187)、《国家通用盲文分词连写规则与词库建设研究》(21&ZD292)首席专家,《国家通用盲文方案》(GF 2018—0019)研制牵头人,主持完成汉语现行盲文语料库(1171万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10余项国家专利。获山东省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七届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任国家手语和盲文工作组专家成员、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3D盲文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特聘专家、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仰国维(极重度听力残疾),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教育部国家手语和盲文工作专家组成员,中国聋协手语研究与推广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大学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手语语言学、手语翻译、特殊教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不仅熟练使用中国手语、美国手语、国际手语等多种手语,且与聋人基层接触密切,熟悉各地手语方言,曾指导全国12个手语采集点开展了长达8年的语言调查,积累了大量手语资源和工作经验。至目前已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3项省部级项目,参与2项省部级课题;主持起草了国家语言文字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全国团体标准《手语翻译服务规范-第1部分:传译服务》和《手语传译职业技能评价规范》;主编及参编著作多部,包括《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国家通用手语词典》、《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名手语大全》、《中华经典读本手语版》等。曾担任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期间的《国家手语语料库建设》、《国家通用手语等级标准研制》等重点课题的鉴定专家组成员。
金澎,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乐山师范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特殊教育语言智能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互联网自然语言智能处理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语言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2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中国计算机学会列表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语言处理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自然语言处理专委会委员,曾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叶毓睿,《元宇宙十大技术》作者、浪潮信息首席架构师、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副主任委员兼联席秘书长、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中国3D产业联盟元宇宙专业委员会联席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经济中心研究员。《软件定义存储》作者、《VMware软件定义存储》译者。受邀给党校、政府、清华、北大、人民、央企、上市公司、媒体等多家机构培训。
承办单位简介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是北京市唯一一个以特殊教育学为研究方向的公益性研究机构,成立于2003年10月,挂靠在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研究所积极投身于北京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围绕特殊教育与北京市社会协调发展这一重大课题,以“首都特殊教育”为理念构建学科平台,踊跃开展研究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目前形成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发展性障碍儿童研究、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研究、盲文与手语研究。在“首都特殊教育”理念引领下,在三个方向的具体研究过程中,初步形成了特殊教育学科的学术队伍,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在国内外特殊教育领域中初露头角,并在北京市的特殊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近年来在李德毅院士和戴琼海院士等知名学者带动下,在智能软件、信息无障碍、智能机器人和服务智慧北京等领域开展研究,并在应用行业产生较大影响力。近5年来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多项重大项目。下设软件工程专业2021和2022年“软科中国”学科排名位列全国前20%,北京市属高校排名第一。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和第五轮学科评估持续建设,取得好成绩。2017年软件工程专业获批首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和教育部“双万计划”专业,2021年获批教育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其无障碍软件服务工程方向即2012年经教育部备案全国唯一的信息无障碍辅助技术硕士点。
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教育部认知科学创新基地)成立于2006年4月18日,由清华大学社会学院、信息学院、医学院、人文学院等单位联合筹建,中心负责人蔡曙山教授。研究中心团队是国内首个全学科覆盖(覆盖认知科学全部6+1学科)、多学科交叉,以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和促进学科交叉发展为目标的团队。近年来人类的心智与认知、语言的ERP脑电认知、思维逻辑认知等理论和技术方面做了很多扎实的研究工作,完成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10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顶级期刊论文20多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0多部,连续举办全国认知科学会议(至今第15届)暨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至今第9届),在国内外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2021年,团队负责人蔡曙山出版《认知科学导论》,根据原创的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创建了认知科学新的学科体系,使认知科学成为成熟的单一学科,此项研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根据科睿唯安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2021年11月的最新数据,清华大学Psychiatry/ Psychology(精神病学/心理学)学科首次进入了世界前1%。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计算语言学实验室具有计算语言学博士点授予权,专门从事文、理、工交叉学科计算语言学、脑认知语言处理的研究,已培养了20多届本科生,20多届6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该室有来自多学科的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的科研队伍,在读博、硕士研究生10余人。计算语言学实验室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有多方面实质性的合作研究。近年来计算语言学实验室在自然语言处理、语言的ERP脑电认知方面做了很多扎实的研究工作,完成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课题,发表国际SCI和SSCI检索论文60余篇,累计SCI影响因子180多,国家一级学术刊物50多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0余部。
联系信息
联系人:任天宇
电话:13501087147(微信同号)
邮箱:rqx66102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