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计算语言学专委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成功举办了2023年第二期学术沙龙。本次学术沙龙的主题聚焦于“面向特殊人群的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旨在探讨如何确保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于特殊人群同样具有包容性和可访问性。
此次学术沙龙的主办单位为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计算语言学专委会,承办单位包括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以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计算语言学实验室。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60余位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
沙龙议程充实而多元,分设3个环节,包括主题报告、专题演讲和高峰对话,分别由清华大学蔡曙山教授、江铭虎教授、姚登峰教授主持,同时配有手语翻译范娇娇、侯文龙,为参与者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机会。
中国科学院冯洋研究员致辞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百星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冯洋老师代表CIPS计算语言学专委会开场致辞,表示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备受瞩目的GPT(柴语生)更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这一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也成为推动信息社会进步的核心技术之一。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关注NLP技术的发展,而忽略了其对于特殊群体潜在影响。我们必须确保NLP技术也能为特殊人群提供有力的支持,以保障他们的权益和需求。
清华大学蔡曙山教授致辞
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曙山代表举办方致辞,介绍了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情况,研究中心团队是国内首个全学科覆盖(覆盖认知科学全部6+1学科)、多学科交叉,以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和促进学科交叉发展为目标的团队。近年来人类的心智与认知、语言的ERP脑电认知、思维逻辑认知等理论和技术方面做了很多扎实的研究工作,期待着本次学术沙龙共同推动面向特殊人群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同探讨如何让NLP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紧接着蔡曙山教授做了精彩的主题报告“符号还是信号:人类语言、动物语言和机器语言”,他强调了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独特性,同时探讨了人类、动物和机器语言之间的异同。这一报告引发了与会者对语言的本质、多样性和其在改善特殊人群生活质量中的应用的深刻思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文罡教授做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周文罡探讨了“手语识别技术的进展”,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还分析了现代手语识别技术如何借助机器学习和计算方法,为聋人提供更便捷的交流工具。周文罡还分享了其在国家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中的成果,引发了与会者对于未来手语技术应用的兴趣和思考。这一报告为推动手语技术的发展和改善特殊人群的生活质量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中国科学院王向东高级工程师做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高级工程师王向东深入探讨了“盲文信息处理的前沿进展”。他介绍了当前盲文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包括盲文信息处理方法和工具的应用。王向东详细讨论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盲文的可访问性,使视障人士更容易获取信息和参与社会活动。
厦门大学陈毅东博士做主题报告
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陈毅东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神经手语翻译的研究进展”。他重点关注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在手语翻译中的应用,阐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陈毅东的报告从模型架构探究、多样化信息融合以及低资源问题处理等不同角度详细介绍了近几年神经手语翻译研究所取得进展,同时也就制约神经手语翻译研究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一报告展示了神经手语翻译技术在改善特殊人群生活质量方面的潜力,引发了与会者对于这项技术的兴趣。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张居晓教授做主题报告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张居晓教授分享了“中文与盲文的转换方法”主题报告。他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如何将中文文本转换为盲文,以便视障人士更轻松地获取信息等,还详细讨论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方法提高盲文人机交互的效率和可访问性。
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姚登峰教授做主题报告
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姚登峰以“手语计算的瓶颈与挑战”为主题,强调了手语计算在手语识别领域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目前面临的瓶颈和限制。姚登峰详细讨论了手语计算是如何区别于有声语言计算,以手语空间之美展示了手语计算的挑战。
清华大学江铭虎教授做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计算语言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铭虎以《语言与大脑的协同研究、共同发展》为主题,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从人脑的组织结构到人类对语言的学习和探索,从人类语言的构成到语言的进化过程,并认为在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的发展下,人类对语言的认识已然进入更深的层次。他指出这一趋势揭示了人类发展与语言进化的关系,随着人类在语言认知和计算机学习领域的共同进步,无障碍的语言和信息化也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时代。
Panel环节(图左起:仰国维、冯洋、钟经华、金澎、叶毓睿)
在高峰对话中,一系列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讨论了“大模型能够为低资源语言做什么?”的问题。这些领域专家包括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冯洋、北京联合大学二级教授钟经华、中国聋人协会手语研究与推广委员会副主任仰国维、 乐山师范学院教授兼特殊教育语言智能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金澎、浪潮信息首席架构师兼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工作委联席秘书长叶毓睿,分别代表大模型、盲文、手语和语言智能等领域,他们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和见解,探讨了大模型在语言处理中的潜在应用和机遇。这场高峰对话为跨领域的合作和知识交流提供了宝贵机会,促进了各领域专家之间的合作与思想碰撞,进一步推动了大模型在低资源语言处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参会者提问现场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与会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踊跃地发表观点和提出问题,形成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氛围。他们集中讨论了手语标注、信息无障碍应用等相关话题,共同分享了他们的洞见和经验,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和建议。这种积极的互动有助于促进跨领域的合作,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发展,为改善特殊人群的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
学术沙龙现场
学术沙龙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促进了跨领域的合作和知识交流。与会者积极参与,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见解。这次活动强调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服务特殊人群中的巨大潜力,为建设更加包容和智能的社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学术沙龙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语言理解的认知机理与计算模型研究”(62036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手语新手势构词理据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研究”(21BYY106)、北京市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智能移动平台视觉场景理解”(BPHR20220121)资助,特此鸣谢!